继上次公交车之见闻后,又遇到一件有意思的事情:
这辆公交车上也同样坐满了人,刚刷卡上车,就被洪亮的声音吸引了注意力。
原来是两个老太太在说婆媳关系,你一言我一语聊得正嗨,大体上都是在数落自己的儿媳妇这不是那不是……
如果她俩坐在一起悄悄聊聊也就算了,但是,一个坐在车厢前面,一个坐在车厢后面,就这样扯着嗓门喊。
除了她俩在“高谈阔论”,其他人一片安静……(尽管脑补当时的场景)
在公共场合大声谈论这样的事情,我感觉真的很不好。
毕竟车上的其他人,大多数也是有公婆或是有儿女的人,也许他们自己就是其中的某个角色,这让大家怎么想呢?
但是,在她们的抱怨中,有一点可能会让大家有所感触。
其中一个老太太说,有一次婆媳闹矛盾,结果儿子跑出去胡吃海喝,两三天不着家……
这让我想起了“三角关系”。
在《了不起的我》这本书中,作者陈海贤老师写道:
所谓三角关系,就是当两个人的关系出现问题时,其中一个人或两个人通过引入第三者,来消减两个人之间的情感张力,淡化他们的矛盾,从而让关系变得更稳定。
就如上述例子中夫妻与婆婆之间的三角化:
婆媳闹矛盾时,如果婆婆跟自己的儿子数落媳妇的不是,媳妇跟老公数落婆婆的不是,这个时候夹在中间的老公就会很苦恼,只要稍有一点偏向,可能就会引来另一方的指责。
不管是处在婆媳之间的“老公”“儿子”,还是处在父母之间的孩子,如果处理不好,就会成为痛苦的“夹心人”。
有时候你是三角化别人的人,有时候你是被三角化的人。
但若是后者,则需要警惕。
因为经常被三角化的人,很容易产生巨大的情感压力。
曾有个被三角化的孩子说:“我就像是父母的拳击手套,他们看起来是在打对方,其实都打在我身上。”
三角化会阻碍真实情感的表达,如果长期处于这样的关系中,就会生病。

在这本书中,作者陈海贤老师也讲到了三角化的危害:
第一,容易让我们产生防御性的隔离。
第二,扭曲我们的情感。
第三,让我们感到内疚和自责。
那如何告别痛苦的“夹心人”呢?
首先,如果你是把别人三角化的一方,那应该不要把别人当做缓解矛盾的工具,有矛盾或冲突需要自己去面对;
其次,如果你是被三角化的人,要记住,无论他们怎么解决矛盾,也无论你多么关心双方,这都不是你的战争,所以需要重新回到关系,告别“夹心人”。
例如,你可以跟关系中的每一方讲:“我很想与你们保持好关系,可是我不想卷入你们之间的战争,让我们回到单纯的、你和我之间的关系吧。”
在工作或生活中,你有没有被三角化的经历,或是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呢?